在鎮雄垃圾發電項目的運行體系里,有這樣一個平凡的崗位——水處理,提起水處理班組,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“老楊”(楊權鋒)。
每天清晨“老楊”總會準時出現在水處理值班室,和早班同事對接滲濾液處理數據。屏幕上跳動的數字,是滲濾液的“健康指標”,老楊得盯著這些指標,給后續處理“開藥方”。從調節池到硝化池再到膜處理系統,老楊每天至少要走上5個來回。他總說:“水處理這活兒,就得用腳‘丈量’,用眼睛‘掃描’,設備有沒有異響、管道漏沒漏液,看一眼、聽一下,心里才踏實。
垃圾發電行業發展快,水處理技術也在日益更新,老楊深知“一個人的能力有限,團隊強才是真強”。公司新招的水處理崗位的員工,都是由老楊手把手帶著學習水處理知識。
帶新人,老楊有自己的“三步法”。第一步是“跟崗學”,新人跟著他在車間轉,他挨個講設備原理、說操作,從滲濾液怎么“進門”,到清水怎么“出門”,講得細致入微。第二步是“上手練”,老楊在一旁盯著,讓新人動手操作加藥、反洗、做化驗、測數據,操作錯了,他不急不躁,手把手糾正。第三步是“獨立戰”,遇到設備小故障、參數小調整,老楊會放手讓新人去處理,自己在旁邊當“后援”,等新人解決完,再一起復盤優化。
老楊的故事,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,都是水處理車間里的日常。但正是這些看似平凡的堅守,讓垃圾發電的環保鏈條越擰越緊。在鎮雄海創,像老楊這樣的員工還有很多,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,把每件事都認真做到位,用匠心守護著垃圾發電的環保底線,也用傳承讓這份堅守有了延續的力量。